为丰富社区儿童的暑假生活,让扬州大运河非遗文化在儿童群体中生根发芽,7月10日,人文学院“快乐暑假 非遗‘童’行”实践团联合大刘社区,组织开展“留住童年记忆,传承运河非遗”系列活动,让非遗文化点亮多彩童年,让文化传承浸润童心。
此次活动以“‘筷’乐‘童’行——寻味绿杨”“童年味道——体味墨香”“童声悠扬——诗词朗诵”三大主题为核心,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活动伊始,志愿者便引领孩子们进入“‘筷’乐‘童’行——寻味绿杨”筷箸文化小课堂。扬州不仅是“世界美食之都”,还是筷子文化的发源地,大概在三千年前,高邮龙虬就有了筷子。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的了解筷子文化,志愿者在活动现场带领同学们一同领略筷箸的历史演进,学习正确使用筷子,现场体验筷子文化,直观感受餐桌文明礼仪。
在“童年味道——体味墨香”团扇文化小课堂上,实践团队准备好了各式各样的团扇素材,讲解了团扇历史文化知识,并指导孩子们进行现场创作。孩子们在互动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乐趣,同时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
在“童声悠扬——诗词朗诵”三分明月小课堂上,实践团队带领孩子们品读盛唐三大明月诗——《春江花月夜》《静夜思》《望月怀远》,通过讲解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深切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沉浸在千年文化韵味之中,感受引人入胜的意境,激发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扬州素有“月亮城”的美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扬州欣赏歌咏月亮的诗词,增强了孩子们对扬州的热爱,也平添了几分自豪感。
实践团队还开展了一系列文明实践活动。在拓印体验活动现场,孩子们用红色油墨感受拓印文化;在双博馆,孩子们近距离观赏文物,实境了解扬州城市历史和雕版渊源;在以“街巷扬州,‘运’载千秋”为主题的精彩宣讲上,志愿者讲述运河故事,带领大家感受大运河的千年变迁和扬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实践团队还组织了一系列寓教于乐的趣味游戏、趣味运动,对社区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满足社区儿童对假期教育的多元需求。
“留住童年记忆,传承运河非遗”系列活动不仅是一次教育实践,更是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接下来,人文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充分发挥为地方经济文化服务的功能,给更多的孩子带去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将非遗文化深深“植根”在孩子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