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在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之际,信息工程学院“e”运而生志愿服务队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文化故事征集以及科技手段的应用,倡导公众环保理念,传承运河千年文化。
志愿服务:沉浸体验,共话运河情
信息工程学院“e”运而生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新河湾社区和阳光社区,以“传承千年文脉,共绘大运河新景”为主题,为社区的爷爷奶奶们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化身为历史的引路人,用温暖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述大运河扬州段的兴衰更迭,从往昔的繁华盛景到历史长河中的坚韧不拔,每一个细节都讲述得引人入胜,仿佛回到了那个船帆点点、商贾云集的年代。爷爷奶奶们还分享了他们的身边的故事。随后,爷爷奶奶们带上团队准备的VR眼镜,体验,零距离观赏沿岸风光,切实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此外,志愿者们还贴心地为爷爷奶奶们介绍了大运河博物馆的预约参观流程,分发便捷易懂的操作手册,为他们打开互联网探索文化的新窗口。
故事征集:笔墨传情,共筑运河梦
为了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大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信息工程学院团委在学院内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我和运河的故事”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涌现出来,讲述着各自与大运河的不解之缘。
从清晨的跑步经历到夜晚的散步时光,从繁忙的航运景象到宁静的河畔风光,每一句文字都记录下了对运河的热爱与敬仰。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运河的多姿多彩,更传递了年轻一代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使命感。征文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交流,更是一次青春的集结。通过此次故事分享,让更多的同学了解了大运河的历史与变革,进一步增强了对运河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成功地将同学们的青春热情与运河文化的传承使命紧密结合。
科技赋能:创新实践,分享三湾景
为了进一步探索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之路,“e”运而生志愿服务队利用专业知识,通过无人机拍摄、数字孪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绘制了三湾公园全貌3D实景图,为公众提供了更加直观和逼真的视觉体验。
随着无人机在空中盘旋,高清摄像头精准捕捉到公园的每一个角落,成功收集到了丰富的图像与地理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公园环境的虚拟模拟,高度还原了公园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在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信息工程学院“e”运而生志愿服务队通过志愿服务、创新科技的应用等方式,提高了公众对大运河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传承了运河文化,倡导了环保理念。志愿者们纷纷表示,大家将继续关注并参与大运河的保护与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实践方式,用专业知识为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共同为大运河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